“2008年春节,北京。老李啊,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咱们村口那棵大榕树?现在啊,树还在,可树下早就没了当年的热闹劲儿喽……”朋友从广东老家来看他,酒过三巡,一番话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萧索。
说者或许无心,听者却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。这位“老李”,就是李连庆。76岁的他,当时正在北京安享着副军级的退休待遇,儿孙绕膝,生活优渥。可老友口中那个凋敝、冷清的家乡,像一根刺,扎进了他心里。这个念头一旦生根,便再也挥之不去:回去,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。
这个决定在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放着北京的清闲日子不过,要回山沟沟里“折腾”?家人起初难以理解。但看着李连庆那不容商量的眼神,他们知道,这位老人认定的事,九头牛也拉不回来。毕竟,他这一辈子,做的决定,又有哪一件是寻常人眼里的“安逸”之选呢?
想读懂76岁的李连庆,就必须回头看一看18岁的他。1951年,广东肇庆的一个偏僻山村,李连庆瞒着母亲,报名参军。他自幼随父亲习武,身手不凡,一心想着能上朝鲜战场当个侦察兵,保家卫国。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,新兵训练一结束,他被分到了肇庆军分区炊事班。这一干,就是好几年。从肇庆到韶关,他始终是个“伙夫”。
直到1957年末,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悄然而至。中央警卫团到广州军区选人。这可是保卫中央首长的“中南海禁卫军”,标准之高可想而知。广州军区只给两个名额,上百名尖子兵竞争。李连庆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一身正气,硬是从百人中脱颖而出,拿到了那张通往北京的珍贵“门票”。
到了中央警卫团,考验才真正开始。要想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,光能打可不行。格斗、射击、游泳,样样都得是顶尖水平。尤其是游泳,为了确保主席在水中的绝对安全,他们这些警卫员常常是早饭后下水,泡到临近中午才上岸。更难的是文化课,只上过两年学的李连庆,几乎是从零开始,白天训练,晚上就着灯光啃书本,甚至跑到马路边上对着路牌苦练拼音。
1961年,经过重重考核,李连庆终于站到了他一生最为敬仰的伟人身边。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在主席身边的15年,他的神经时刻紧绷,保密纪律更是刻进了骨子里。有意思的是,1967年,主席曾派他回乡搞社会调查,算是给他一个探亲的机会。家里人只知道他在部队当炊事员,一晃十几年过去还是个“伙夫”,免不了被乡亲们在背后议论“没出息”。李连庆听了只是笑笑,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荣耀,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。
遗憾的是,这份荣耀也伴随着巨大的牺牲。当老母亲病重离世时,身负重任的他却无法赶回床前尽孝,这成了他一辈子无法弥补的痛。直到1976年,伟人逝世,44岁的李连庆本以为可以申请复员,回家弥补对家人的亏欠。可组织上一纸调令,又给了他一项新的使命——担任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。这是莫大的信任,他二话没说,再次挑起了重担。
又是一个十年过去,送别了叶帅,年过半百的李连庆思乡之情再也按捺不住。组织上体谅他的情况,将他调回广州工作,直到1997年正式退休。可以说,他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,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安宁和领袖的安全。
正是这样一段经历,塑造了李连庆的筋骨。他骨子里,早已烙下了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字的深刻含义。所以,当2008年他带着毕生积蓄的一百多万元回到那个破败的村庄时,他不是回来“光宗耀祖”的,而是回来“还债”的——还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养育之恩。
村里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。垃圾成堆,污水横流,人心涣散。李连庆的第一步,是修祠堂。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“老派”,但他明白,对于一个村庄来说,祠堂是根,是凝聚人心的地方。祠堂修好了,人心就有了主心骨。紧接着,他自掏腰包,修路、清淤、建排污渠。短短几年,他不仅花光了120多万积蓄,还为此欠下了十多万的债。
基础设施搞好了,但乡亲们的口袋还是瘪的。怎么让大家富起来?这才是根本。他看中了邻村那片撂荒多年的洼地,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:养牛!说干就干,他动员村民入股,自己更是找到外孙一起,向银行贷款100万元,成立了畜牧公司。一个戎马半生的警卫员,摇身一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“牛司令”。
养牛周期长,见效慢,前期是无底洞般的投入。质疑声、风凉话,自然少不了。有一次,女儿从北京来看他,看到父亲一把年纪还在牛棚里忙活,住着简陋的工棚,忍不住泪流满面:“爸,放着北京的大房子不住,您这是何苦?”李连庆却乐呵呵地拍拍身上的尘土:“别人看着是苦,可对我来说,能为乡亲们做点事,吃苦就是享福。你看,我这身体,比在北京时还硬朗呢!”
他的坚持,源于一种朴素的信念。在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,他看到的是领袖如何心系百姓,如何将人民的冷暖放在第一位。如今自己有了一点能力,理应为人民做些实事。他的养牛场渐渐有了起色,不仅自己从负债百万变成了小有资产,更重要的是,他带动了周边几十户村民一起养牛,还为村里引进了电子厂,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。
不得不说,李连庆身上有种老一辈人特有的执着。他对自己极其“吝啬”,和工人们同吃同住,每天最早到牛舍,最晚离开。可对公益事业、对有困难的乡亲,他却异常慷慨。村里修晒谷场,他掏三万;学校搞校庆,他捐三千。这样的事,多得数不清。
他不喜欢别人叫他“李老板”,更愿意大家喊他“连庆叔”。在他心里,自己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。他常说: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回来不是为了享受什么,就是想在还能动的时候,给乡亲们实实在在做点事。”这句话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戳中人心。从保卫领袖的忠诚卫士,到带领乡亲致富的“牛司令”,李连庆用他的晚年,为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字,写下了最生动、最质朴的注脚。
阳美网配资-阳美网配资官网-在线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