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初,延安杨家岭。
“老总,是不是我王震打仗不行了,中央信不过我了?”
说这话的,是359旅旅长王震,他瞪着眼睛,一脸的委屈和不解。能让他这位湖南伢子脾气的猛将如此激动,可见朱德总司令刚刚交代的“特殊任务”,分量有多重,或者说,有多么出人意料。
王震急了。这不怪他。他手下这支359旅,个个都是从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硬汉,是从前线抽调回来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拳头部队。在战士们心里,枪是他们的第二生命,保卫延安就是天职。现在,突然要让他们放下钢枪,拿起锄头去开荒种地,这思想上的弯儿,可不好转。说白了,自古当兵吃粮,天经地义,让一支王牌主力去当“庄稼汉”,这在军旅生涯里是闻所未闻的事。
朱德看着眼前这位爱将,没有生气,反而笑了。他深知这位猛将的心思,更理解战士们的想法。他拍了拍王震的肩膀,示意他坐下,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地讲起了眼下的“家底”。当时延安的局面,用“内外交困”来形容,一点也不夸张。外部,是日寇的疯狂“扫荡”和“囚笼政策”,内部,则是国民党顽固派几十万大军的军事包围和严密的经济封锁。
根据地一天天缩小,外援几乎断绝。最要命的是,老百姓的负担已经到了极限,部队的供给更是捉襟见肘。机关干部一天只能吃上两顿稀饭,战士们的伙食标准一降再降。朱德严肃地告诉王震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再不想办法,别说打仗,大家连肚子都填不饱,队伍可能就要饿死、解散。饿肚子,是打不了胜仗的。
朱德的一番话,像一盆冷水,浇熄了王震心头的火气,也让他冷静下来。他这才意识到,自己只看到了一个旅的荣誉,而朱老总和毛主席考虑的,是整个陕甘宁边区的生死存亡。接着,朱德把毛主席亲自定下的方针告诉了王震:“一把镢头一支枪,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。”这句话,点明了359旅未来的双重使命:战斗队的身份不变,但同时,也要成为一支能自力更生的生产队。
为了彻底打消王震和战士们的顾虑,朱老总还亲自到359旅驻地去做动员。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,只是问了大家几个最实在的问题:“同志们,我们是回来保卫党中央的,对不对?可是,饿着肚子,能保卫好党中央吗?是饿死、解散,还是自己动手?”台下的战士们默不作声,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亮堂了。出路只有一条: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!
值得一提的是,当王震基本想通之后,毛主席和朱老总又专门找他进行了一次深谈。王震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另一个担忧:自己是个武夫,领兵打仗在行,可对于怎么种地,心里确实没底。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,给他支了一招,也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:“要放手发动群众啊!我们队伍里,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农民出身,谁还不会摆弄几下庄稼?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!”
这次谈话,让王震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。而朱德,更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,将整个南泥湾开发的设想、选址布局、生产指标、甚至未来粮食的供应范围,都给王震做了详尽的交代。王震这才发现,中央交给他的并非一个临时的决定,而是一个经过了周密勘察和深思熟虑的宏大计划。
那么,朱老总为何对南泥湾的情况如此了如指掌呢?这背后,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实际上,在决定大生产运动之前,毛主席最先找的就是朱德,交给了他一个任务:在延安周边,找一块能让部队屯垦自救的宝地。
朱德二话不说,亲自带着警卫员和几位懂农业的同志,骑着马,把延安周围的沟沟坎坎几乎跑了个遍。有一天,他们翻过一道山梁,眼前出现了一片方圆近百里的荒芜谷地,杂草长得比人还高。正当大家疲惫不堪准备歇脚时,竟意外地发现远处山坳里飘起了一缕炊烟。
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,怎么会有人家?朱德立刻来了兴趣,带着人寻了过去。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,他们见到了一位在此独居了十几年的老人。老人是四川逃难过来的,他告诉朱德,这地方叫“烂泥湾”,因为地处南边,也叫南泥湾。别看这里荒着,土地肥得很,水源也足,就是没人来开垦。
朱德听后大喜过望,请老人做向导,在南泥湾腹地仔细转了几天。他敏锐地判断出,这里地势开阔,土质肥沃,是一块绝佳的垦荒宝地。就这样,南泥湾这块沉睡的处女地,被朱老总从历史的尘埃中“发现”了。回去后,他还特意请周总理从南京请来了农业专家,一同进行科学考察,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开发计划,呈报给了毛主席。
当王震带着浩浩荡荡的359旅开进南泥湾时,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片前途未卜的荒野,而是一张已经精心绘制好的蓝图。从那一刻起,“一把镢头一支枪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,而是这帮铁骨铮铮的汉子们,在这片沉睡的土地上创造奇迹的真实写照。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,“陕北的好江南”并非凭空出现,它源于领袖们的高瞻远瞩,源于一位总司令的身体力行,也源于一个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,在民族危亡之际,甘愿拿起锄头、开垦拓荒的责任与担当。
阳美网配资-阳美网配资官网-在线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